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团队成长:团队运转基础框架 [2023/12/25 21:35] – 邪让多杰 | 团队成长:团队运转基础框架 [2023/12/25 23:23] (当前版本) – 邪让多杰 | ||
---|---|---|---|
行 78: | 行 78: | ||
实习生经过了最终考试,此时已经摩拳擦掌,他会得知自己要做的事情,并安排对应的课程,这一次,他会轻车熟路的开始学习,并通过考试。 | 实习生经过了最终考试,此时已经摩拳擦掌,他会得知自己要做的事情,并安排对应的课程,这一次,他会轻车熟路的开始学习,并通过考试。 | ||
- | 我们一般会讲一个任务分为三个等级: | + | 我们一般会将一个任务分为三个教学等级: |
* “0”学习成本任务,可直接执行。 | * “0”学习成本任务,可直接执行。 | ||
* “1”学习成本任务,需要进行一次示范即可独立执行。 | * “1”学习成本任务,需要进行一次示范即可独立执行。 | ||
* “C”学习成本任务,需要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执行任务。 | * “C”学习成本任务,需要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执行任务。 | ||
+ | 如果这个任务之前没有在团队内被执行过,也就是没有在知识库留下“SOP”,那么这样的任务具有“探索”的属性,我们会把这样的任务交给具备一定能力的“熟手”去解决。 | ||
+ | 为什么? | ||
+ | |||
+ | <note tip> | ||
+ | |||
+ | 如果有这个任务,属于“0”级别,就直接派发任务,“SOP”里有操作步骤,萌新跟着做就行。 | ||
+ | |||
+ | 反之,如果这个任务是“1”,就老手示范下,然后以后都他自己做,如果是“C”,就需要经历相关的培训与考试后才可以,比如写个帖子的啥的,一定要经过培训才行。 | ||
+ | |||
+ | 这里有< | ||
+ | * 新员工始终不用“探索”工作,节省任务总耗时。 | ||
+ | * 任务始终有“手册”,步骤与质量,减少返工情况。 | ||
+ | |||
+ | ==== 某业务熟手 ==== | ||
+ | |||
+ | 在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任务后,生手也就变成了熟手,< | ||
+ | - 维护“知识库”。 | ||
+ | - 探索“新变种” | ||
+ | - 带这个领域的新人 | ||
+ | |||
+ | 你会发现,经过这样的安排,假设一个新人需要学习ABC三块的知识,可以分别让ABC的熟人来,而不是总是一个人带,这种解耦的方式可以更灵活的安排一对一的教学与帮助。 | ||
+ | |||
+ | 同时,由一个老人去负责探索,可能比新人花费的时间少10倍(没开玩笑)。 | ||
+ | |||
+ | 所以,这里有< | ||
+ | * 熟手“探索”对比“生手”探索节约的时间。 | ||
+ | * 灵活教学,新人不用等老师节省的时间。 | ||
+ | |||
+ | ==== 跨业务新手 ==== | ||
+ | |||
+ | 熟手在团队内把一个业务细分领域通关后,就需要慢慢地开始为企业负责探索更多业务,此时老人成为了企业的“< | ||
+ | |||
+ | 此时,新人培训期间学习的统一的“理论基础”,就显得十分得重要。 | ||
+ | |||
+ | 这里有2个点: | ||
+ | * 就算是“探索”任务本身,也是需要通过一定流程来提高效率的。 | ||
+ | * 在“同一个知识框架”内探索,得出的结果他人可校验,可学习,也就是只是能够入库。 | ||
+ | |||
+ | 一个员工从“习惯执行”到“习惯探索”的进步,就是这个阶段,在之前,遇到啥都有别人开好的路,现在,他需要自己去“探索”出新的路,一旦习惯了这种情况,就能成为企业开疆辟土的好员工,在我们这边,我们成为“研究员”。而之前的成为“学员”。 | ||
+ | |||
+ | <color # | ||
+ | |||
+ | 一旦员工学会了“探索”流程,习惯了“探索”,就可以会逐渐进入下一个阶段。 | ||
+ | |||
+ | ==== 跨业务熟手 ==== | ||
+ | |||
+ | 此时,员工对于“做事”,已经没有了多少难度。 | ||
+ | |||
+ | 在流程里,跨业务熟手要负责维护更多的Wiki,教学,确保整个团队的运作流程是贯通的。 | ||
+ | |||
+ | <note tip> | ||
+ | |||
+ | 因为它有2个方向的任务要解决: | ||
+ | * 解决团队流程问题,让团队效率提高。 | ||
+ | * 解决团队业务问题,让团队拥有壁垒。 | ||
+ | |||
+ | 因为跨业务熟手了解了整个团队的业务链,此时应该让他负责打造一些“工具”,最原始的工作就是知识库里的“SOP”,但这不够,比如我有时候需要发一些邮件,配置一些激活码,这些流程还可以进一步自动化。 | ||
+ | |||
+ | 良好的工具也可以规范员工的工作流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确保与每一个的结果都得到验收。 | ||
+ | |||
+ | <color # | ||
+ | * 通过打造适配的工具减少某些任务总体耗时 | ||
+ | |||
+ | ==== 管理 ==== | ||
+ | |||
+ | 管理不再负责细枝末节的东西,他需要集中精力去探索,去思考战略性的问题,去规划阶段目标,计算投入产出比,量化团队的行为是否有价值,效率是否达标。 | ||
+ | |||
+ | 后面的价值链板块与任务板块,也会讲到具体的内容。 | ||
+ | |||
+ | ===== 总结 ===== | ||
+ | |||
+ | 总的来说,我们的团队运转框架,就是几条围绕“提升效率”的规则: | ||
+ | * 别让新人探索 | ||
+ | * 学习尽量自助 | ||
+ | * 老人要留手册 | ||
+ | * 专家要做工具 | ||
+ | * 管理要搞战略 | ||
+ | |||
+ | 这些规则是如何实现的?具体细节,会在企业篇中逐步展开。我们现在回归框架。 | ||
+ | |||
+ | < | ||
+ | |||
+ | === 如果没有知识库 === | ||
+ | |||
+ | 干过的工作就会丢失,其他员工来做就要重新学习,员工离职,这一块又要重新探索。 | ||
+ | |||
+ | 1年之后,整个企业原地踏步。 | ||
+ | |||
+ | === 如果没有培训 === | ||
+ | |||
+ | 新人得不到系统培训,招聘门槛就要变高,每个社招的“老人”都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进来,团队看似在一起,实际各干个,无法继承,难以共享。 | ||
+ | |||
+ | === 如果没有工具 === | ||
+ | |||
+ | 始终有人要去执行一些“简单、重复、繁杂”的工作,导致团队时间被花费在“低价值”任务上。 | ||
+ | |||
+ | === 如果没有业务流 === | ||
+ | |||
+ | 许多企业都有知识库,但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其核心就是没有业务流。 | ||
+ | |||
+ | 通过业务流,员工可以了解一件事情的每一个步骤怎么走,跟着做,就能做得差不多,再通过验收标准检查,基本不会犯错,就算犯错,修正了步骤,以后就都可以了。 | ||
+ | |||
+ | 知识库的知识转化为业务流,才能让企业运转在科学的,可继承的,可量化的,可校验的循环里,脱离“直觉式”的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