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个人成长:误差处理模型 [2023/06/21 13:55] – 创建 邪让多杰 | 个人成长:误差处理模型 [2023/07/13 14:24] (当前版本) – 邪让多杰 | ||
---|---|---|---|
行 1: | 行 1: | ||
- | ====== | + | ====== |
===== 模型 ===== | ===== 模型 ===== | ||
+ | |||
+ | {{ : | ||
+ | |||
==== 简单解释 ==== | ==== 简单解释 ==== | ||
+ | |||
+ | 同一件事,有人奋斗,有人冷静,这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这个模型解释了机制。 | ||
+ | |||
==== 运行机制 ==== | ==== 运行机制 ==== | ||
+ | |||
+ | - 当一个人,在事件中遇到< | ||
+ | - 此时,如果产生的结果是他不期望的方向,则模型开始作用。 | ||
+ | - 他的大脑会< | ||
+ | - 然后大脑会将结果继续作为参数输入,寻找这个人< | ||
+ | |||
+ | 这时候,< | ||
+ | |||
+ | === 先说好的: === | ||
+ | - 当大脑得知是“误差”问题后,便进入了“分析”模式。 | ||
+ | - 先是“分析”问题,然后“找出问题的关键”。 | ||
+ | - 然后处理“问题”,得到了< | ||
+ | - 最后修正原本针对该问题的预期。 | ||
+ | - 结果为:这个人< | ||
+ | - 随着时间增加,他会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事件路径。 | ||
+ | |||
+ | ===然后说坏的:=== | ||
+ | - 当大脑得知时“误差”问题后,便进入“情绪”模式。 | ||
+ | - 通过爆发情绪,通常有“耍赖”、“愤怒”、“撒娇”、“哭泣”等方式,来< | ||
+ | - 问题并没有实质解决,只是别人“容忍了”或者“替你解决”了。往往,还会引发“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 ||
+ | - 但最终,因为“情绪”的处理方案,没有人再追究这事了,对于个人来说,也算解决了。 | ||
+ | - 生理上,在记忆网络中,情绪强化了这种方案的路径,同时对于个人来说,确实可以解决问题。 | ||
+ | - 中间结果为:这个人< | ||
+ | - 随着周围人的容忍下降,情绪方案也逐渐升级才能有效果,从“伤心”到“怒吼”到“打架”,是必经之路。 | ||
+ | - 最终结果:人变得越来越狂躁。习惯用怒吼与暴力解决问题。 | ||
+ | - 随着时间增加,他会倾向于选择不让自己“爆发情绪”的事件路径。 | ||
+ | |||
+ | < | ||
+ | |||
+ | 我们知道,误差在人生当中经常遇到,特别是面对一份具有挑战的工作时,几乎每天都有。 | ||
+ | |||
+ | 如果无法掌握“科学方法论”,在遇到误差时候习惯的采用“情绪”,< | ||
+ | |||
+ | 反之,如果每次都去分析误差,修正自己的理论与经验,就会让误差变得越来越少,< | ||
+ | |||
+ | ===把时间线拉长,还能观察到:=== | ||
+ | * 倾向“情绪”的人,遇到的误差越来越多,在选择日常路径时候,就会倾向不给自己带来“情绪”的安全选项。 | ||
+ | * 倾向“分析”的人,会根据利弊选择利益更大的方向,避免错失良机。从宏观结果看,就成了“喜欢迎接困难的人”。 | ||
+ | |||
+ |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 | ||
+ | * 一个人,平时没有情绪爆发,不一定是有涵养,可能是他长期“优化”自己生活环境导致的。 | ||
+ | * 我们要观察一个人遇到“误差”时的处理情况,此时才能真正的暴露出一个人的类型。 | ||
+ | |||
==== 作用 ==== | ==== 作用 ==== | ||
+ | |||
+ | === 帮助个人成长 === | ||
+ | |||
+ | 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 ||
+ | < | ||
+ | |||
+ | 同一件事,不同的选择,完全是训练与培养出来的,当我们产生“愤怒”等情绪时,就可以通过模型明白是自己“暂时没有办法”,而不是“这是我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明白“表达负面情绪”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是暂时逃避了问题,迫使别人暂时接受,属于“暴力”。 | ||
+ | |||
+ | === 科学的看人能力 === | ||
+ | 如果没有学这个模型,我们会怎么去评估一个人?一大堆心理测试题? | ||
+ | |||
+ | 而本模型直至本质,只需要观察这个人在遇到困难时,习惯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去解决。 | ||
+ | <note important> | ||
+ | |||
+ | 同时,这个模型与[[个人成长: | ||
+ | |||
+ | ===从教育的角度看:=== | ||
+ | * 一个小孩,从一开始面对世界,误差就非常的多。 | ||
+ | * 如果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习惯走“分析”路线,理解“误差”模型。 | ||
+ | * 就能大概率的快速提升孩子的能力,< | ||
+ | |||
+ | 通过遇到困难后的解决引导,< | ||
+ | <note warning> | ||
+ | |||
==== 名词解释 ==== | ==== 名词解释 ==== | ||
+ | |||
+ | **误差:**当一个人的预期与得到的实际结果不同。在本模型中,还隐含了“方向也不同”的条件。 | ||
+ | |||
+ | **举例:**我希望考试进前十名,结果却是40名。 | ||
+ | > 引用:公理: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差异过大则产生情绪波动 | ||
+ | |||
+ | **强化情绪路径:**指情绪可以强化一个人的记忆,一个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那么该方法就被强化记忆,形成习惯,下一次就会倾向于执行该方案。 | ||
+ | > 引用:公理:负性情绪使人远离目标,正性情绪使人倾向目标 | ||
+ | |||
==== 答疑 ==== | ==== 答疑 ==== | ||
+ | 无 | ||
===== 观点与分析 ===== | ===== 观点与分析 ===== | ||
- | ==== 观点1 | + | |
- | ==== 观点2 | + | ==== 愚德与聪行 |
+ | |||
+ | 在过去,我们会把“品德”与“能力”区分。 | ||
+ | |||
+ | 通过本模型,我们可以明白,当一个人有能力去通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就自然显得“脾气好“、“有涵养”。 | ||
+ | |||
+ | 反之,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的有品德,但能力却不足,平时里也看不出来,当遇到“误差”时,就会比普通人更恐怖。 | ||
+ | |||
+ | 当然,他也会尽力的让自己“逃避”遇到问题的环境,这在过去的非移民年代的是十分流行的一种解决方式。 | ||
+ | |||
+ | < | ||
+ | |||
+ | ==== 做错不丢脸,不做才可惜 ==== | ||
+ | |||
+ | * 假设一个人每个月遇到一个事件,一年12个事件。 | ||
+ | * 如果他每一次都去迎接,他就有了12份经验,如果12份事件中有类型接近的,第二次遇到的事件就会提高成功率。 | ||
+ | * 如果他因为害怕失败,不去面对,则到了年底,他还是年初的他。 | ||
+ | |||
+ | 通过本模型,配合简单的算术,可以阐述出一个道理: | ||
+ | < | ||
+ | |||
+ | ==== 并非而已,习惯而已 ==== | ||
+ | 有的人,他对你说脏话,甚至激动得大吼大叫,但他没有恶意,可能吗? | ||
+ | |||
+ | 通过本模型知道,这是可能的。他只是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决他处理不了的问题。 | ||
+ | |||
+ | 所以当我们遇到别人的话语与行为有攻击意图时,可以先忽略这种意图,深入对方的问题,看看对方遇到了啥问题,真实的诉求是什么。 | ||
+ | |||
+ | 因为缺乏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甚至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诉求,所以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帮他去思考。 | ||
+ | |||
+ | <note warning> | ||
+ | |||
+ | ==== 遇到情绪人的处理方案 ==== | ||
+ | |||
+ | * 如果没有利益关系,远离 | ||
+ | * 如果有利益关系,忽略情绪,分析背后的原因 | ||
+ | * 如果长期关系,带领他解决一次事件,教他解决方案 | ||
+ | * 如果短期关系,解决问题走人 | ||
+ | |||
+ | < | ||
+ | |||
+ | ==== 品德是能力的结果而非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