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有人奋斗,有人冷静,这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这个模型解释了机制。
这时候,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针对模型,我们区分了2种大类,因为这大类的差异会给人生带来明显差异。
我们知道,误差在人生当中经常遇到,特别是面对一份具有挑战的工作时,几乎每天都有。
如果无法掌握“科学方法论”,在遇到误差时候习惯的采用“情绪”,人的“处理误差能力”就不会提升。
反之,如果每次都去分析误差,修正自己的理论与经验,就会让误差变得越来越少,宏观看上就是这个人成长了。
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同一件事,不同的选择,完全是训练与培养出来的,当我们产生“愤怒”等情绪时,就可以通过模型明白是自己“暂时没有办法”,而不是“这是我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明白“表达负面情绪”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是暂时逃避了问题,迫使别人暂时接受,属于“暴力”。
如果没有学这个模型,我们会怎么去评估一个人?一大堆心理测试题?
而本模型直至本质,只需要观察这个人在遇到困难时,习惯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去解决。
同时,这个模型与能力与机遇模型模型匹配,当一个人一直习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情绪,就可以很容易把各种事件变成机遇。
通过遇到困难后的解决引导,不需要大道理,不需要价值观,就能逐步帮助一个人改变。
误差:当一个人的预期与得到的实际结果不同。在本模型中,还隐含了“方向也不同”的条件。
举例:我希望考试进前十名,结果却是40名。
引用:公理: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差异过大则产生情绪波动
强化情绪路径:指情绪可以强化一个人的记忆,一个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那么该方法就被强化记忆,形成习惯,下一次就会倾向于执行该方案。
引用:公理:负性情绪使人远离目标,正性情绪使人倾向目标
无
在过去,我们会把“品德”与“能力”区分。
通过本模型,我们可以明白,当一个人有能力去通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就自然显得“脾气好“、“有涵养”。
反之,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的有品德,但能力却不足,平时里也看不出来,当遇到“误差”时,就会比普通人更恐怖。
当然,他也会尽力的让自己“逃避”遇到问题的环境,这在过去的非移民年代的是十分流行的一种解决方式。
通过本模型,配合简单的算术,可以阐述出一个道理:
有的人,他对你说脏话,甚至激动得大吼大叫,但他没有恶意,可能吗?
通过本模型知道,这是可能的。他只是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决他处理不了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遇到别人的话语与行为有攻击意图时,可以先忽略这种意图,深入对方的问题,看看对方遇到了啥问题,真实的诉求是什么。
因为缺乏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甚至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诉求,所以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帮他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