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理论基础:认知模型 [2023/05/17 16:42] – [经验: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 邪让多杰 | 理论基础:认知模型 [2023/06/07 15:19] (当前版本) – [经验: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 邪让多杰 | ||
---|---|---|---|
行 6: | 行 6: | ||
模型由三环节组成,分别是: | 模型由三环节组成,分别是: | ||
- | - 构成:神经网络的记忆结构 | + | - <color #22b14c>构成</ |
- | - 存储:新的记忆信息通过语言形成抽象符号,与其他原有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神经网络的过程 | + | - <color #22b14c>存储</ |
- | - 调用:外界信息的输入会激活特定的脑区,这些脑区通常是“感受记忆”,“感受记忆”将信息传递给与之相连的“语言记忆” | + | - <color #22b14c>调用</ |
通过这样的模型,大脑进行认知活动,存储和调用记忆,进行判断、决策等。 | 通过这样的模型,大脑进行认知活动,存储和调用记忆,进行判断、决策等。 | ||
行 22: | 行 22: | ||
==== 简单解释 ==== | ==== 简单解释 ==== | ||
- | 在生理上,我们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当我们学习时,会以网状的信息方式记忆一个内容,当我们思考时,也会以网状的方式调用一段记忆。 | + | 在生理上,我们的记忆是<color #22b14c>网状结构</ |
- | 电流在网状的记忆(大脑皮质层)上跑,就意味着有路径,了解电流如何“选择路径”,面对同一个信息时,我们所做出的不同决策,就是电流走不同路径的结果。 | + | <color #00a2e8>电流</ |
+ | {{ : | ||
==== 【结构】神经网络 ==== | ==== 【结构】神经网络 ==== | ||
行 49: | 行 50: | ||
* <color # | * <color # | ||
- | 简单说就是,记忆与记忆之间一定有关联,就是前面说的“路径”,路径可能被淡化(记忆衰退),如果链接到一个记忆的所有路径都淡化了,那这段记忆也就“忘记了”,直到再次被“学习”。 | + | 简单说就是,<color #22b14c>记忆与记忆之间一定有关联</ |
- | 上一条说的是一个记忆可能有多个路径关联过来,既然有路径,那么每一个路径也有强度,生理上是“神经元细胞数量”,细胞越多,可以理解为电线越粗,则电阻越低,电流更容易通过,自然的,可以理解为,路径的“强度”越强,也就是这段记忆记忆的路径很牢固。 | + | 上一条说的是<color #00a2e8>一个记忆可能有多个路径关联过来</ |
再用另一个角度理解下上面的话: | 再用另一个角度理解下上面的话: | ||
行 73: | 行 74: | ||
* 记忆的存储机构呈网状。 | * 记忆的存储机构呈网状。 | ||
- | * 记忆的最小单元是神经元簇的抽象表达。 | + | * 记忆的最小单元是<color #00a2e8>神经元簇</ |
- | * 记忆与记忆之间,必然关联,且有权重。 | + | * 记忆与记忆之间,<color #00a2e8>必然关联,且有权重</ |
- | * 我们将记忆分为:感受记忆、语言记忆、运动记忆 | + | * 我们将记忆分为:**感受记忆、语言记忆、运动记忆** |
==== 【存储】学习过程 ==== | ==== 【存储】学习过程 ==== | ||
行 82: | 行 83: | ||
=== 新记忆的形成 === | === 新记忆的形成 === | ||
- | 假设我们见到了一个不可描述之物,我们脑海中一开始没有一次词语是用来形容它的。我们看着它像一个章鱼,又发现它会通过“精神”影响别人,多个属性关联后,我们就有了关于他的记忆,但仅有记忆无法交流,所以我们一定会给它取一个名字,“克苏鲁”就这么来了。 | + | 假设我们见到了一个不可描述之物,我们脑海中一开始没有一次词语是用来形容它的。我们看着它像一个章鱼,又发现它会通过“精神”影响别人,<color #00a2e8>多个属性关联后</ |
- | 这里要搞清楚记忆的顺序,在我们的记忆网络中,原本没有“克苏鲁”这个词语,是“章鱼”语言记忆与“精神干扰“语言记忆的同时激活共同开辟出了一个新感受,这种感受被被命名后,形成了新的记忆。 | + | 这里要搞清楚记忆的顺序,在我们的记忆网络中,原本没有“克苏鲁”这个词语,是“章鱼”语言记忆与“精神干扰“语言记忆的同时激活共同开辟出了一个新感受,这种感受被被命名后,形成了新的语言记忆。 |
=== 老记忆的强化 === | === 老记忆的强化 === | ||
行 94: | 行 95: | ||
=== 记忆的活跃 === | === 记忆的活跃 === | ||
- | 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古神研究者”,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研究古神,那么“古神”这个词语就会在你的脑海里每天被调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里的细胞数量就变多,也就是“电阻”变低了,从“感觉记忆”过来的电流更容易传递到“古神”了,此时这里有更高的电压,结果就是从“古神”再遍历到其他关联记忆的电压更高,电流能走“更远的距离”,再网络上就是“更深的节点”,就是更深层次的记忆。 | + | 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古神研究者”,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研究古神,那么“古神”这个词语就会在你的脑海里<color #00a2e8>每天被调用</ |
所以,不断地重复调用一段记忆,会让存储这段记忆的神经元细胞变多,从而当需要相关记忆时,更容易调用,以及思考更有“深度”。 | 所以,不断地重复调用一段记忆,会让存储这段记忆的神经元细胞变多,从而当需要相关记忆时,更容易调用,以及思考更有“深度”。 | ||
行 112: | 行 113: | ||
抉择(输出) = 外界信息 + 内在记忆 | 抉择(输出) = 外界信息 + 内在记忆 | ||
- | 外界信息可以是别人的言语,也可以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一切信息。比如皮肤感觉到了某种轻柔的抚过,我们哪怕没有看到,都可以知道是风吹过,皮肤此时是感受器官,将信号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的感受记忆区域,信号在感受记忆区域自然而然的顺着低电流走完后,来到特定的几个语言记忆的簇,这些簇汇聚到了一起,就自然而然的关联到了语言记忆中的“风”。 | + | <color #00a2e8>外界信息</ |
- | 我们虽然会用到“分析”一词,但实际上电信号在我们的身体里遵循着物理规律运行,并不存在什么神器的,无法解释的“主观”、“灵魂”等机制。 | + | 我们虽然会用到“分析”一词,但实际上<color #22b14c>电信号在我们的身体里遵循着物理规律运行</ |
==== 名词解释 ==== | ==== 名词解释 ==== | ||
行 149: | 行 150: | ||
=== 代替“理性人”假设 === | === 代替“理性人”假设 === | ||
- |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采用“理性人”假设去解释人类的逐利行为,通过对对认知模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意识这种行为是从生理机制就确定的客观行为,就像“水往低处流”、“电分正负极”一样,是自然界客观的一种规律,而非我们人类有什么“灵魂”,又或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的观念。 | + |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采用“理性人”假设去解释人类的逐利行为,通过对认知模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意识<color #00a2e8>这种行为</ |
- | 在学术上,这可以让我们将人类的”逐利“机制当作物理规律一样客观的看待,同时在价值观上,也可以让我们正确的意识到人类自身逐利的“正当性”与“客观性”。同时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该如何更加“科学”的管理好自己的逐利本能。 | + | 在学术上,这可以让我们将人类的”逐利“机制当作物理规律一样客观的看待,同时在价值观上,也可以让我们正确的意识到<color #22b14c>人类自身逐利的“正当性”与“客观性”</ |
- | 在游戏学方面,基于这样的机制,对于研究”吸引用户“这个课题,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把主观的波动范围控制到了客观的框架里。(后续会展开详细的说明) | + | 在游戏学方面,基于这样的机制,对于研究”吸引用户“这个课题,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把<color #22b14c>主观的波动范围控制到了客观的框架里</ |
=== 分析转化率 === | === 分析转化率 === | ||
行 170: | 行 171: | ||
详见[[个人成长: | 详见[[个人成长: | ||
- |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如果有一个人骂了我,并且说了十分难听的话,在曾经我肯定会不开心,或者反击。但我学习了认知模型后,我会去尝试理解它的动机,因为我理解到: | + |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一个人骂了我,并且说了十分难听的话,在曾经我肯定会不开心,或者反击。但我学习了认知模型后,我会去<color #00a2e8>尝试理解它的动机</ |
- | - 他是的辱骂只是他处理问题的习惯。 | + | - 他是的<color #ed1c24>辱骂只是他处理问题的习惯</ |
- 他遇到了问题。 | - 他遇到了问题。 | ||
- 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可能是我导致的。 | - 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可能是我导致的。 | ||
- | 然后我会在他的表达中,忽略掉辱骂的成分,找出关键信息,分析问题,然后在耐心的询问他是遇到了什么情况,并最终帮助他完成问题。 | + | 然后我会在他的表达中,<color #00a2e8>忽略掉辱骂的成分</ |
- | 这不仅是在个人处事方面的提升,同时我们的运营、客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玩家的表达与内心的想要是不一致的”,而对认知模型的了解与使用,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解决此类问题。 | + | 这不仅是在个人处事方面的提升,同时我们的<color #ed1c24>运营、客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
==== 答疑 ==== | ==== 答疑 ==== | ||
行 184: | 行 185: | ||
==== 观点:任何长期的行为都会让人脑发生可观测的变化 ==== | ==== 观点:任何长期的行为都会让人脑发生可观测的变化 ==== | ||
- | 当我们不断的激活特定记忆区域时,该区域的神经元细胞就会增多,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可观测的变化。 | + | < |
在脑科学里,这是很普通的现象,但因为总被拿来水论文,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论文: | 在脑科学里,这是很普通的现象,但因为总被拿来水论文,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论文: | ||
行 206: | 行 207: | ||
==== 观点:不同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一定不一样 ==== | ==== 观点:不同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一定不一样 ==== | ||
- | 两个人的大脑,是两张大网,哪怕是同一个词语,它关联的属性也不一样,每个属性在关联的其他记忆也不一样。 | + | < |
所以得出该观点,并且这个观点十分重要,价值很高。 | 所以得出该观点,并且这个观点十分重要,价值很高。 | ||
行 244: | 行 245: | ||
到了第四天,C知识点因为没有被调用,就忘记了。 | 到了第四天,C知识点因为没有被调用,就忘记了。 | ||
- |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睡觉的时候会对记忆一刀切。也可以理解为:睡觉的时候会清空内存(短时记忆),并稍微清理硬盘(长时记忆)。 | + |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睡觉的时候会对记忆一刀切。也可以理解为: |
- | === 没有灵感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 | + | < |
- |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没灵感的情况,根据上面的观点,可以简单解释为: | + | ==== 没有灵感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 |
- | * 今天的记忆混乱,电流乱跑,无法抵达足够的深度。 | + | |
- | * 关联的路径电阻高,被调用次数不足。 | + |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color #ed1c24>没灵感</ |
+ | * <color #ed1c24>今天的记忆混乱</ | ||
+ | * 关联的路径电阻高,细胞不足,原因是< | ||
解决方案则是: | 解决方案则是: | ||
- 白天大量学习了解相关信息,并思考这个问题。 | - 白天大量学习了解相关信息,并思考这个问题。 | ||
- 晚上确保睡眠充足。 | - 晚上确保睡眠充足。 | ||
+ | - 第二天< | ||
因为: | 因为: | ||
* 学习会增加相关路径与记忆的细胞量。 | * 学习会增加相关路径与记忆的细胞量。 | ||
* 睡眠会清理与该问题无关的短时记忆。 | * 睡眠会清理与该问题无关的短时记忆。 | ||
+ | * 避免第二天产生新的杂乱临时记忆。 | ||
假设灵感存在D点,需要经过ABC点才能抵达,上述的操作可以增加抵达C点的电流,当电压足够,就能顺利抵达D点,使我们想起D。 | 假设灵感存在D点,需要经过ABC点才能抵达,上述的操作可以增加抵达C点的电流,当电压足够,就能顺利抵达D点,使我们想起D。 | ||
+ | |||
+ | <note tip> | ||
==== 经验: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 ==== | ==== 经验: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 ==== | ||
行 267: | 行 274: | ||
这个经验的核心点在于灌输一个概念, | 这个经验的核心点在于灌输一个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