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理论基础:认知模型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理论基础:认知模型 [2023/05/17 16:54] – [【调用】关联过程] 邪让多杰理论基础:认知模型 [2023/06/07 15:19] (当前版本) – [经验: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 邪让多杰
行 150: 行 150:
 === 代替“理性人”假设 === === 代替“理性人”假设 ===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采用“理性人”假设去解释人类的逐利行为,通过对认知模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意识这种行为是从生理机制就确定的客观行为,就像“水往低处流”、“电分正负极”一样,是自然界客观的一种规律,而非我们人类有什么“灵魂”,又或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的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采用“理性人”假设去解释人类的逐利行为,通过对认知模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意识<color #00a2e8>这种行为</color>是从生理机制就确定的客观行为,就像“水往低处流”、“电分正负极”一样,<color #00a2e8>是自然界客观的一种规律</color>,而非我们人类有什么“灵魂”,又或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的观念。
  
-在学术上,这可以让我们将人类的”逐利“机制当作物理规律一样客观的看待,同时在价值观上,也可以让我们正确的意识到人类自身逐利的“正当性”与“客观性”。同时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该如何更加“科学”的管理好自己的逐利本能。+在学术上,这可以让我们将人类的”逐利“机制当作物理规律一样客观的看待,同时在价值观上,也可以让我们正确的意识到<color #22b14c>人类自身逐利的“正当性”与“客观性”</color>。同时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该如何更加“科学”的<color #ff7f27>管理好自己的逐利本能</color>
  
-在游戏学方面,基于这样的机制,对于研究”吸引用户“这个课题,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把主观的波动范围控制到了客观的框架里。(后续会展开详细的说明)+在游戏学方面,基于这样的机制,对于研究”吸引用户“这个课题,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把<color #22b14c>主观的波动范围控制到了客观的框架里</color>。(后续会展开详细的说明)
  
 === 分析转化率 === === 分析转化率 ===
行 171: 行 171:
 详见[[个人成长:误差处理模型]]。 详见[[个人成长:误差处理模型]]。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如果有一个人骂了我,并且说了十分难听的话,在曾经我肯定会不开心,或者反击。但我学习了认知模型后,我会去尝试理解它的动机,因为我理解到: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一个人骂了我,并且说了十分难听的话,在曾经我肯定会不开心,或者反击。但我学习了认知模型后,我会去<color #00a2e8>尝试理解它的动机</color>,因为我理解到: 
-  - 他是的辱骂只是他处理问题的习惯。+  - 他是的<color #ed1c24>辱骂只是他处理问题的习惯</color>
   - 他遇到了问题。   - 他遇到了问题。
   - 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可能是我导致的。   - 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可能是我导致的。
  
-然后我会在他的表达中,忽略掉辱骂的成分,找出关键信息,分析问题,然后在耐心的询问他是遇到了什么情况,并最终帮助他完成问题。+然后我会在他的表达中,<color #00a2e8>忽略掉辱骂的成分</color><color #22b14c>找出关键信息</color>,分析问题,然后在耐心的询问他是遇到了什么情况,并最终帮助他完成问题。
  
-这不仅是在个人处事方面的提升,同时我们的运营、客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玩家的表达与内心的想要是不一致的”,而对认知模型的了解与使用,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解决此类问题。+这不仅是在个人处事方面的提升,同时我们的<color #ed1c24>运营、客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color>,“<color #22b14c>玩家的表达与内心的想要是不一致的</color>”,而对认知模型的了解与使用,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解决此类问题。
 ==== 答疑 ==== ==== 答疑 ====
  
行 185: 行 185:
 ==== 观点:任何长期的行为都会让人脑发生可观测的变化 ==== ==== 观点:任何长期的行为都会让人脑发生可观测的变化 ====
  
-当我们不断的激活特定记忆区域时,该区域的神经元细胞就会增多,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可观测的变化。+<note>当我们不断的激活特定记忆区域时,该区域的神经元细胞就会增多,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可观测的变化。</note>
  
 在脑科学里,这是很普通的现象,但因为总被拿来水论文,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论文: 在脑科学里,这是很普通的现象,但因为总被拿来水论文,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论文:
行 207: 行 207:
 ==== 观点:不同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一定不一样 ==== ==== 观点:不同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一定不一样 ====
  
-两个人的大脑,是两张大网,哪怕是同一个词语,它关联的属性也不一样,每个属性在关联的其他记忆也不一样。+<note>两个人的大脑,是两张大网,哪怕是同一个词语,它关联的属性也不一样,每个属性在关联的其他记忆也不一样。</note>
  
 所以得出该观点,并且这个观点十分重要,价值很高。 所以得出该观点,并且这个观点十分重要,价值很高。
行 245: 行 245:
 到了第四天,C知识点因为没有被调用,就忘记了。 到了第四天,C知识点因为没有被调用,就忘记了。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睡觉的时候会对记忆一刀切。也可以理解为:睡觉的时候会清内存(短时记忆),并稍微清理硬盘(长时记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睡觉的时候会对记忆一刀切。也可以理解为: 
 + 
 +<note>睡觉的时候会清大量内存空间(短时记忆),清理少量硬盘空间(长时记忆)</note>
  
 ==== 没有灵感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 ==== 没有灵感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没灵感的情况,根据上面的观点,可以简单解释为: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color #ed1c24>没灵感</color>的情况,根据上面的观点,可以简单解释为: 
-  * 今天的记忆混乱,电流乱跑,无法抵达足够的深度。 +  * <color #ed1c24>今天的记忆混乱</color>,电流乱跑,无法抵达足够的深度。 
-  * 关联的路径电阻高,被调用次数不足。+  * 关联的路径电阻高,细胞不足,原因是<color #ed1c24>过往被调用次数不足</color>
  
 解决方案则是: 解决方案则是:
   - 白天大量学习了解相关信息,并思考这个问题。   - 白天大量学习了解相关信息,并思考这个问题。
   - 晚上确保睡眠充足。   - 晚上确保睡眠充足。
 +  - 第二天<color #22b14c>优先解决该问题</color>,不要学习其他内容。
  
 因为: 因为:
   * 学习会增加相关路径与记忆的细胞量。   * 学习会增加相关路径与记忆的细胞量。
   * 睡眠会清理与该问题无关的短时记忆。   * 睡眠会清理与该问题无关的短时记忆。
 +  * 避免第二天产生新的杂乱临时记忆。
  
 假设灵感存在D点,需要经过ABC点才能抵达,上述的操作可以增加抵达C点的电流,当电压足够,就能顺利抵达D点,使我们想起D。 假设灵感存在D点,需要经过ABC点才能抵达,上述的操作可以增加抵达C点的电流,当电压足够,就能顺利抵达D点,使我们想起D。
 +
 +<note tip>没灵感就查资料,多思考,完了就睡觉。科学依据告诉你该睡觉!</note>
 ==== 经验: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 ==== ==== 经验:短期习惯培养需要三次睡眠 ====
  
行 268: 行 274:
 这个经验的核心点在于灌输一个概念, 这个经验的核心点在于灌输一个概念,
 <note>习惯的培养急不来,需要在睡觉中穿插调用。</note> <note>习惯的培养急不来,需要在睡觉中穿插调用。</note>
 +
 +----
 +> //下一章:[[理论基础:情绪模型]]//
理论基础/认知模型.1684313644.txt.gz · 最后更改: 2023/05/17 16:54 由 邪让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