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theme
多杰游戏学
用户工具
Toggle theme
登录
站点工具
搜索
工具
显示页面
过去修订
反向链接
最近更改
媒体管理器
网站地图
登录
>
最近更改
媒体管理器
网站地图
您在这里:
学习指南
»
知识库
»
导师模型
知识库:导师模型
本页面只读。您可以查看源文件,但不能更改它。如果您觉得这是系统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 导师模型 ====== ===== 模型 ===== {{ :知识库:导师模型.jpg |}} ==== 简单解释 ==== 一种模型,要求导师换位思考,指出错误根源,而不是表象。 <color #22b14c>看图,走③别走④</color> ==== 运行机制 ==== - 导师<color #ff7f27>发布任务</color> - 学生通过自我的思考,完成任务并交付。 - 导师在②过程中, 有2个路径。 - <color #ed1c24>导师检查作业不合格,直接简单回复打回</color>。 - 愚笨的学员,会努力研究哪里错误了,只注重打回的错误本身。 - 悟性的学员,会研究得出这个结论的思考模型哪里错了。 - 或者<color #22b14c>导师花费心思,去研究学员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color>,指出学员在思维模型中的错误。 - 大部分学员都可轻松理解,并最终得到可重复的正确结论。 <note>模型要求:通过沟通对对方的思考模型建模,找出其中问题,而不是纠结已经错误的结果。</note> === 问题逻辑 === - 当学生(员工)出了问题,<color #22b14c>大概率</color>是思考方式的问题。 - 如果布置任务的人,<color #00a2e8>多花心思代入对方思维研</color>究对方为什么出了这个问题,就可以直达本源解决问题。 - 反之,<color #ed1c24>如果布置任务的人懒惰或愚蠢</color>,<color #ed1c24>反复仅仅指出错误结果</color>,而不是错误根源(对方思考的模型),就很难让对方完成任务。 同时,有可能发现对方完全不具备这方面的思考模型,如果教学后依旧不会,建议放弃让对方执行。 <note>当一个人产出有异,大概率不是人品问题,只是大家的思考方式不同。</note> === 案例:张三买西瓜 === * 李四要求张三买西瓜,张三买了一个,李四说不行。 * 张三又买了一个,李四还说不行:<color #ed1c24>“你都做这一行那么久了,难道这点小事都要我教吗?你自己的思考在哪?”</color> * 张三又买了一个,李四大怒,你怎么买个西瓜都不会买?<color #ed1c24>我已经给过你机会了,你做事能不能用点心?</color> * 然后开除了张三。 * 而张三认为李四有毛病,人品不行故意挑刺。 在这个过程中,<color #22b14c>有两个节点都可以解决问题</color>。 - 张三第一次买西瓜不行时,李四询问张三是如何挑选西瓜的,并教给张三如何挑选。 - 李四和张三说不行时,张三主动询问李四心里“行的西瓜是怎么样的”,问出个所以然。 案例虽然简单,但工作场景中到处都是,值得注意与警惕,特别是作为小组长。 ==== 作用 ==== <note>指点也有效率之差,导师模型帮助提高指点能力</note> * 在工作中,经常有<color #ff7f27>上级给下级发布任务,来回更改</color>的问题。 * 在学校里,也有<color #ff7f27>老师带学生</color>的过程。 通常,其中一方通常拥有<color #00a2e8>导师</color>的责任,所以,如果掌握导师模型,则可以降低沟通成本,<color #22b14c>帮助学员更好的成长</color>。 <note warning>客观上,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拥有模型思维</note> 所以,作为学员,也可以<color #22b14c>判断出当前导师给出的评判是否合格</color>,\\ 若不合格,可以自行思考,或<color #ff7f27>继续发出提问</color>,指导<color #ff7f27>追问出对方的思考模型</color>,从而<color #22b14c>交付对方满意的结果</color>,并学会对方的思考模型。 * 可以提高教学、工作中,关于任务沟通的效率。 * 可以清晰导师责任,将<color #00a2e8>提出思维模型错误</color>的责任,从<color #ed1c24>学生的小概率事件</color>,转化为<color #22b14c>导师的大概率事件</color>。 * 庸俗化说,帮助导师自省,也帮助学生发现不合格的导师(领导)。 ==== 名词解释 ==== 无 ==== 答疑 ==== 无 ===== 观点与分析 ===== ==== 错误的结果,不代表人品 ==== 基于认知模型我们知道: <note>人与人的认知差异是十分巨大的</note> 当我们从一个人身上<color #ed1c24>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时</color>,有时候我们下意识<color #ed1c24>为了“逃避责任”</color>,就会<color #ed1c24>给对方下一个定性</color>。 但实际上,可能<color #00a2e8>在对方的思维模式中,对方并没有坏心思</color>,并<color #22b14c>十分想做好这个事情</color>,<color #ed1c24>只是他的思维模型不支持他把这个事情做好</color>。 明确导师模型,就是为了应对这个情况,让我们在社交中,<color #ed1c24>时刻警惕自己的傲慢</color>,从而认真分析研究对方的想法,不轻易下定义,<color #22b14c>以解决问题作为最高优先级</color>。 从多杰的实践经验也得知,<color #22b14c>大部分时候,没有坏人</color>,都是在不了解对方思考模型的情况下产生的误解。 工作中<color #ff7f27>随着这种误解的累积</color>,<color #ed1c24>慢慢地就变成了私人恩怨或者品德定义</color>,这其实都是可以通过本模型在一开始就避免的。 <note>人之初,性本善。</note>
知识库/导师模型.txt
· 最后更改: 2023/06/13 16:59 由
邪让多杰
页面工具
显示页面
过去修订
反向链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