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个人成长:src工作法

SRC工作法

模型

简单解释

通过落实责任,以责任方的角度出发,确保工作中消息传递/任务传递成功的工作方法。

适用范围

一个人,有需求发送给其他人,并期望一个结果的情况。

  • 【平级的串行任务】执行者 –> 执行者
  • 【上至下的分派任务】上级 –> 执行者
  • 【里至外的申请任务】执行者 –> 其他接口人(如财务,乙方)

作用

在工作中,与人交接经常会出现一些情况:

  • 我以为你知道。
  • 你一直没回复。
  • 你完全做错了方向,我要的不是这个。
  • 等等

发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几个角度拆解:

  1. 能力问题
  2. 信息误差
  3. 客观环境问题

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问题都源自于2,属于信息误差。所以为了尽量避免2的产生,就产生了当前课题与模型。

学会本模型,好处有:

  • 【从个人角度】学会SRC工作法,避免出现信息传递问题
  • 【从领导角度】学会SRC工作法,明确责任点,降低任务沟通损耗
  • 【从工作流角度】将SRC融入到工作流程设计中,能够尽量确保任务信息传递正确到位,降低信息传递的误差损耗。

思路一、责任人是发送者

我们的目的时降低信息误差,先单纯的看信息误差的参与者以及他们的关系。 有:

  • 信息发送者
  • 信息
  • 信息接受者

信息本身是客观的,但发送者的表达是主观的接受者的理解也是主观的

所以为了该题可解,我们强制确定了责任,制定了第一条规则:

信息误差的责任在发送者。

举例:如果领导布置了一个任务,员工没有理解就开始做,责任在领导。

因为只有把其中一方的信息作为参考系,才能对比出接受者理解的信息是否产生了误差。 同时又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发送信息的人拥有更多的信息、经验或能力。

思路二、阐述目的与预期

当我们确定了信息误差的责任人是信息发送者后,我们就可以以发送者的角度出发讨论该问题,接下来用:“我”。 当我想要发送任务,且不希望发送任务有信息误差时,我会进行如下步骤:

  1. 判断任务难度与我的预期
  2. 判断对方与我的信息公有集

为什么不仅仅从任务难度进行区分?

因为难度是“主观”的,比如:“帮我买个西瓜”,有的人有挑选西瓜的独家秘诀,此时安排的人如果“不知道”,则完成的任务就变得“很难”。

已知命题:

人的思想不可观测

所以,执行者是不可能在我没有阐述清楚任务期望的情况下,知道我在想什么的。

这也是责任人一定要是发送者的原因。

自然的,当我分析一个任务时,我就会思考我脑海中的评判标准是否“普世”的,哪怕是“普世”的,经常也会出问题,因为这是“我的常识”,而不是“执行者的常识”

所以当发送一个任务时,通常都需要发送者描述“目的与预期”。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当我作为发送者,在发送任务时被强制要求思考“目的”与“预期”时,就变相强制我检查一遍“需求是否合理”

当一个发送者能够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时,问题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举例,音乐或者美术是偏感觉的,作为非专业和的需求发起者,我很难用专业的角度去干预制作。

此时,我就会说清楚我会用在哪里,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感觉,至于专业方面,我会完全相信专业老师,保持闭嘴,最终以“自己的感觉来验收”。

再举例,我要分派一个系统任务给系统策划设计,此时我会阐述清楚为什么要有这个系统,以及我希望这个系统达成的目的。这样就能够让执行者参与思考,避免纯粹的成为“执行”。

最终的好处,是消除信息误差,确保执行者理解我的意图,减少不避免的返工与事故。

思路三、得到回复

得到回复有两种情况:

  1. 得到预计完成的时间。
  2. 得到关于任务的理解。

哪怕再简单的一个任务,如果我期望一个结果,那么我就需要得到回复,比如“你什么时候完成,我到时候来找你。”

其中“什么时候”是关键

强迫对方给一个时间,是对双方都负责的做法

这不是绩效,不怕延迟,但一个人一旦答应你了具体时间,责任就变得十分明确,哪怕拖延,也可以清楚的知道次数,如果次数过多,就说明有问题。

反之,如果一个发送者,没有强迫询问一个预期时间,在该模型中,属于发送者的失败,这代表发送者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位

有许多萌新在工作中,以为“我只要告诉对方”就是任务的完成。

这是十分糟糕的做法,一定会引发很多推卸责任的情况

要以“对方回复你了时间”才能算作发送的结束。

有时候,会遇到比较难缠的对手,他说“我需要研究,但我不确定时间。”

此时,也不要着急,我们把时间换成和他约定的“那我周三晚上再来问问你进度。

虽然你多次询问的进度可能得到的答案都一样,但这无形给了对方进度压力,避免划水的情况。

但要注意,一个健康的商业团队不应该存在“无确定时间”这种情况。

我们不是搞科研,也不是搞慈善,员工每一天都是有成本的。

思路四、检查回复

这里分两种情况:

  • 任务预期时间是否合理
  • 任务理解是否到位

如果是普通的执行任务,我仅仅需要对方回答一个预期时间,如果我判断不合理,会询问不合理的原因,然后再决定是否干涉。

如果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任务,那通常我需要让执行者回答:“课题步骤”与“需求理解”,并同时填写可选项“课题疑问”

对于任务,接收者一定要回复下一次检查时间,发送才算结束。
若含有复杂信息,接收者一定要恢复自己的理解,通过发送者检查才算结束。

通过观察执行者设计的“课题步骤”,可以理解他的研究方向是不是对的。如果有必要,就以每个步骤作为一个节点验收一次,以免问题的研究路径出现偏差。
通过观察“需求理解”,让执行者重新阐述一遍他理解的任务,就可以确认信息传递是准确的
至于课题疑问,则是看是否需要开个会再给执行者讲一遍该任务的情况。

通常大部分情况下,任务都是简单的,只用确认一个完成时间即可,这是必须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少部分情况下,任务具备一定难度,就需要反复确认信息发送的准确性,从最终结果看,一定是“省了时间”的,并不会浪费时间。这部分内容可以具体参考后续出的“探索模型”,有对应的现成模板,专门针对复杂任务。

名词解释

  • Send,确保你的问题按时按量发送给了对方。如涉及【非共识】、【跨部门】、【跨岗位】,一定要长篇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发送这个问题。
  • Receive,确保收到了对方的确认信息,如果没有,就催促对方回复确认信息。
  • Check, 确保收信息后,你的问题已经被回答清楚,或者你的要求已经被对方列入待做事项,且有交付日期,如果没有,则重复S与R步骤。

答疑

问题1:遇到了别人刻意甩锅/隐瞒怎么办?

这套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产生。

  1. 首先,机制确保了责任方,要求发送方(通常是上级)一定要主动判断接收者是否到位了。
  2. 然后,如果按照流程执行了,接收者刻意不回答检查时间,或其他信息,就是工作态度有问题,责任很清晰。

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你是接收方:

  1. 学会了SRC,你能理解信息误差是很容易产生了,你就在执行任务之前,主动的向发送方提交你的“方向”与”预期“。
  2. 如果发送方确认了,就降低了误差风险,如果发送方不理会不确认,也属于工作态度有问题。

这套工作法的最佳实践是融入到工作流程里,平时布置任务的工作流里会强制要求这个流程,在每一个可能有误解的任务中都避免信息误差。

问题2:遵循了这套机制后,依旧遇到甩锅怎么办?

  1. 是不是没用对,流程哪里还可以改进?
  2. 是不是这个员工问题,领导为什么不开除他?
  3. 领导执意不开除问题员工,是不是领导有问题?
  4. 我是否应该离职,毕竟领导都有问题。
作为领导,责任在我,作为员工,向上管理,管理不动,走为上策。

观点与分析

个人成长/src工作法.txt · 最后更改: 2023/06/13 15:28 由 邪让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