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实践基础:社交性与社交生态:在线章节:案例1_情侣案例

案例1:情侣案例

故事描述

李雷与韩梅梅在同一所大学读研究生,韩梅梅经常出现在图书馆,李雷一见钟情,李雷给自己定制了一个计划,希望先认识韩梅梅。

李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学习,并且请教了“有经验人士”,最终得出了三套方案,他需要在三套方案中选择出一套:

方案一

  • 观察韩梅梅的出行习惯,确保经常在韩梅梅面前露面
  • 在多次相见后,开始打招呼,进行简单问候。
  • 在多次打招呼后,索要通信ID,添加好友。

方案二

  • 观察韩梅梅的阅读内容。
  • 开始学习相关内容。
  • 当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在图书馆直接向韩梅梅请教。
  • 在请教后,以“学习”为目的,继续进行请教。

方案三

  • 直接向韩梅梅打招呼,并索要通信ID。

舍友1号告诉李雷,女孩子,就应该大胆,你不去,如何知道不行呢?所以去大胆的追求,索要通信ID。

舍友2号则说,你们需要慢慢的熟悉,然后再小心翼翼的逐步进展,这样才不会过于唐突。于是推荐了1号方案。

舍友3号说基于同学2号的意见说,要通信ID很容易,但是后续怎么维持呢?尬聊只会让女孩很快对你不理不睬,你们需要更多的话题。

张三综合三位舍友的建议,给出了上述三种方案。

问题分析

我们来帮张三分析一下问题。

回顾我们的模型,破冰需要一个已经有的O去吸引,所以方案2通过已知信息去认识是比较好的,虽然代价高一些,但为了达成“目的”的可能性最高。

但落实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了解模型。因为选用的“知识”这一块韩梅梅更加熟悉,李雷若是频繁询问,韩梅梅则不会产生F+,在以“知识”为载体的情况下,要让韩梅梅产生F+,可能需要如下情况:

  • 李雷学习超能力,学习进度超过韩梅梅预期,让韩梅梅欣赏他。
  • 李雷提出的问题,是具有一定深度的,韩梅梅与李雷需要“平等讨论”得出。

想在“知识”上让两人产生共鸣其实蛮难的,这通常在小说里出现,传说中的逆袭大师姐大师哥之类的,但在现实,很难去维持“了解模型”所需要求的闭环。

所以,方案2只能满足“破冰”阶段的需求,不能满足“了解”阶段的需求,也就是说,无法持续的维持韩梅梅与李雷的关系进一步扩展。

所幸,我们的李雷同学恰好也在学游戏学,得出了和我们一样的分析结果,它将开始展开新的计划。

故事进展(解决方案)

李雷觉得第一版的方案不行,完全没有后续。

但他缺乏信心,于是他制订了新的作战方案:

  • 先通过“知识”解决破冰期问题,这样是最稳妥的。
  • 然后尽快获取信息,得到韩梅梅的喜好,从其他“容易的”方面入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李雷果然得到了韩梅梅的通讯ID,成为了好友,借鉴了“有经验的同学”的经验,李雷仍然每天出现在图书馆学习,仍然与韩梅梅打招呼,但不主动向韩梅梅发送信息。

并且,经过了几天以后,李雷用一个借口,不再学习韩梅梅相关专业的知识,而是阅读起了自己专业的书籍。

获得了是韩梅梅的社交ID的那天,李雷就遍历了韩梅梅的朋友圈,试图寻找“兴趣点”,以便于自己能够与韩梅梅产生更多共鸣。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李雷恰好发现了韩梅梅对音乐感兴趣,也对科幻文学有一定的喜好。

李雷本身唱歌还行,便苦练钢琴,同时找同学帮忙写曲子,做自己的歌曲。同时,每天坚持上“科幻概论”公开课,研读各类“科幻经典”。每日分享自己的“创作”感想,同时也会在阅读科幻经典后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想”。

偶尔间,韩梅梅也会点个赞,做个评论。双方在朋友圈互有交互。

待到一月时,李雷“科幻概念”公开课已上完,看着若干笔记,心中已有把握,便写长篇《论科幻》于朋友圈。

韩梅梅这一次不仅点赞,还发表了50多字的评论,李雷便发起私聊“你也喜欢科幻?”。

自然的,基于礼貌,韩梅梅会开始回复,你一句我一句,就离开了破冰期,进入了解阶段

解决方案分析

用户通常对于一个新事物是有戒心的,男女之间更是如此,李雷不展露目的,而是耐心的学习,细心的分析,挖掘韩梅梅的兴趣寻找契机,从而正式进入了解阶段。

对于韩梅梅,此时的体验是什么结构呢?

CL(无) = O(无预期) + P(日常刷朋友圈) + F+(看到共鸣点)

从公式分析就可以看出,李雷虽然达成了目的,但对于韩梅梅来说,依旧是一个不合理的体验结构。

从公式的特性看,这依旧属于“破冰模型”,也就意味着,在实际案例中,可能有2次破冰。

  • 从“不认识”破冰到“加了好友”,打造了继续了解的基础。
  • 从“加了好友”破冰到“开始聊天”,打造了交换信息的基础。

那么,经过了第2次破冰后,韩梅梅的体验结构呢?

CL(惊喜) = O(这人给我惊喜?) + P(会多注意李雷的朋友圈) + F+(确实有惊喜) + F(看过的东西)

看出问题了吧?

当李雷通过展现“新鲜事物”带给韩梅梅印象后,韩梅梅就建立了这样的目标,若李雷不继续满足这样的目标,韩梅梅的O就失去F+的强化,逐渐忘记对李雷的期待。(这在“认知模型”章节中强调过)。

李雷的解决方案依旧不能满足韩梅梅的所需,若李雷再次进行计划检查,则可能需要加入更多的能够持续性带来新鲜感的东西。

此时,就需要李雷更快地掌握更多容易创造新鲜感的内容。

这取决于韩梅梅的个人经历,若是一个学习较好的女孩,其实只要李雷坚持阅读各种书籍,时常分享新鲜观点便可。

若韩梅梅是一个“比较感性”的女孩,则李雷就想各种各样的“意外花样”。

当然,若放在现实社会中,若女孩子基于个人的人生经验对“钱”比较在意,也可以通过钱完成这种目的。但“钱”是无止境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这种关系通常也难以进入相知阶段。

总的来说,追女孩就是难。要结合对方的兴趣爱好,想尽办法创造新鲜感。

也有一些较为方便的路子,比如双方一起玩游戏,就很容易“一起得到情绪”,时间久了,就自然能够习惯彼此,产生“感情”。

这种“双方在一起激发情绪”的方法,属于借力打力,通常体现在“一起完成富有挑战的工作”,“一起游戏”,“一起放纵”等活动中,有些活动有害,有些互动有利,取决于个人价值观评判。


实践基础/社交性与社交生态/在线章节/案例1_情侣案例.txt · 最后更改: 2024/09/10 12:47 由 邪让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