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理论基础:情绪模型

情绪模型

模型

情绪来源

情绪通过抉择误差产生:

抉择误差 = 实际结果 – 预期结果

抉择误差后,生理过程为:

  1. 多巴胺D2受体传递信号至杏仁核
  2. 杏仁核分泌大量内啡肽
  3. 大量内啡肽对身体起到多种作用,被感受器官感受
  4. 感受器官感受后,经过感受记忆翻译到语言记忆,形成新的记忆,称为“情绪记忆”(情绪记忆实际上是一种感受记忆,只是情绪来源于自身,单独做区分)

内隐情绪的先天分类

感受器官传递过来的信号,一般要经过感受记忆翻译后,由语言记忆分析后再做出抉择,判断是否产生了“抉择误差”。

但感受记忆也直接通向了行为记忆与情绪记忆,由此诞生了俩条路径。

  1. 【低通路】外界信息从皮质下通路进入丘脑,丘脑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杏仁核,此时传递的信息是快速的,模糊的,我们无法识别是什么信息。只能对信息的“模糊”形态快速做出反应。
  2. 【高通路】于此同时,丘脑在接受到信息后,不仅给杏仁核发送了一份模糊的信息,还给大脑皮质层的感觉皮质发送了一份,感觉皮质再对信息进行认知后,可以得到对该事物的清晰分析,此时再根据以往的记忆去决定高要不要产生情绪,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可以简单理解为,外显情绪“谋而后定”,内隐情绪“先干再说”。这样的不用过“思考”的机制,可以在需要争分夺秒时,保护我们不受到伤害。比如一个东西飞过来了,我们迅速躲开。

比起外显情绪,内隐情绪更像是“动物本能的反应”,只能通过长期训练改变,不能通过“说教”改变。

外显情绪的后天分类

情绪有二级分类,人类会下意识趋向“正性情绪”有关记忆,避开“负性情绪”有关记忆。

此时,有正负结果。以观察者获益的方向看:

  • 实际结果 – 预期结果 < 0 , 则为负性情绪
  • 实际结果 – 预期结果 > 0 , 则为正性情绪
  • 实际结果 – 预期结果 = 0 , 则不会产生情绪

流程为:

  1. 感受器官感受到情绪后
  2. 传递给感受记忆
  3. 感受记忆翻译给语言记忆
  4. 此时,语言记忆会结合之前的记忆一起分析
  5. 根据误差结果,再识别出“正性(开心)”或者“负性(难过)”

这里阐述了一个观点:

情绪本身无分类,是产生情绪后大脑重新分析出来的。

比如爱情、亲情、恐惧、开心等等。(这与常见模型不同,要注意)

强化记忆

情绪的产生会加强有关信息的记忆。

原理流派较多,且复杂,暂不收录文献。初步猜测:

  • 情绪产生的感受,使相关记忆再次被调用【再次唤起】
  • 同时因为情绪产生的额外信号,使再相关记忆上跑的电流更强。【更多刺激】
  • 最后因为情绪记忆的关联,在下次同样情绪时,也会想起。【新的记忆源头】

简单解释

情绪是一种大脑“过载”的保护机制,当抉择人类预判错误时(抉择误差)产生情绪,情绪的感受被分析后产生了分类,人们根据过往情绪记忆的分类趋利避害

名词解释

抉择/决策

人类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方向做出选择的过程。

预期结果

人类做出结果后,对结果产生的预期。

实际结果

人类做出预测后,观察到客观的不以人的思想改变的结果。

抉择误差

人类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

多巴胺反应

多巴胺反应 = 抉择误差 = 实际结果 – 预期结果

情绪种类

情绪包含两种,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情绪不分类型,类型是逻辑分析后的结果。

高通路

经过语言记忆处理的情绪反应,相比起低通路,慢,但富有逻辑。

低通路

感受记忆与肌肉记忆直接做功的神经元回路,快,能躲避危险。

作用

为什么需要脑啡肽

已知

眼泪成分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包含亮氨酸脑啡肽。

且已知,

情绪会产生多种脑啡肽。

则得出问题:

脑啡肽有什么作用。
信息1. 内源性脑啡肽,满足感与奖赏效应

> 海洛因依赖大鼠4个脑区亮氨酸脑啡肽含量的变化

在这文章中,阐述了亮氨酸脑啡肽有助于海马区的记忆增强。
信息2. 脑啡肽的作用,一系列的保护

> 脑啡肽研究进展

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脑啡肽的多种作用:镇痛、免疫调节、神经保护、调节细胞增殖、增强学习等作用。综合来说,

脑啡肽对我们的生理系统起到了保护作用。
结论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结论描述了缺乏多巴胺会产生烦躁感,但烦躁感来源于杏仁核,所以缺乏多巴胺,没有理论上与情绪相关的直接联系。

在了解脑啡肽的作用后,对该尝试修正。

修正1:

  • 因为脑啡肽能对大脑以及身体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大脑对脑啡肽有需求。
  • 当脑啡肽缺乏时,杏仁核产生内隐情绪,既不舒适感,通常理解的烦躁。

其他作用

情绪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基础,抉择好坏的衡量器。

获得内啡肽,通常源自于四种情况:毒品、抉择误差、性爱、运动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喜好毒品的部落自然灭绝。剩下的三个驱动力,翻译一下分别是:

  • 进取
  • 繁衍
  • 强壮

也就是说,情绪的趋利避害机制在过去会一直驱动人类往更有利于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答疑

观点与分析

情绪记忆的补充例子

当一个人专心工作时,背后突然有人吓了他一下,他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并发出了尖叫。

此时,低通路完成了信息传递,杏仁核收到模糊指令后进行反应

当反应结束,他才开始生气,产生了愤怒情绪。因为高通路的信息抵达感觉皮质后,“判断”被吓到“应该”生气

而此时,如果是一个长期受到格斗训练的人,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吓他时候,他会根据本能反应做出是反击动作,但很快,他不会表现愤怒甚至停止继续攻击,因为他发现吓他的人是他的朋友。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大脑能够学习与记忆情绪。通常情况下,某个条件在平时的考虑环境外(如车撞来,彩票中奖),我们会产生明显的情绪,而在意料之内的事情,就不会产生明显的情绪。如上面的例子,长久的训练可以把一个环境条件纳入到自己的考虑环内,这样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做出对应的表现,如“临危不乱”。

情绪的分类的补充例子

例1:我知道,这会让我害怕

男子A从小就被告知“毒蛇是可怕的”,并且在各类影视作品中,毒蛇的危害性也记录在该男子的记忆中。

当男子在现实中遇到毒蛇时,他就会感觉到恐惧。

此时恐惧的情绪并非内隐形的恐惧,而是来源于记忆中对象“毒蛇”与对象“危险”之间的关联,危险又关联到了“害怕”,所以见到毒蛇后,男子先从记忆力确定了这是毒蛇,之后该记忆又激活了“害怕”。

这种情绪来源于我们以往的学习,它们属于陈述性记忆部分,并不是我们曾经真得被训练过,所以它们是外显的。

例2:我知道我该害怕,但我不害怕

男子A在经过了策划设计后,海马与杏仁核间联系受损,此时就会出现新的状况。

当男子A见到毒蛇,他依然会很镇定,并不会感觉到害怕,但向男子询问时,男子会表示奇怪:“为什么我没有感觉害怕,但我不知道我应该害怕”。

“我应该害怕”属于陈述性记忆里存储的逻辑结论,“我没有害怕的情绪”属于杏仁核的情绪反应

如果此时毒蛇咬了该男子,改男子就会感觉到害怕

通过这儿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内隐情绪与外显情绪之间的区别。而外显记忆与陈述性记忆之间互为影响的关系,就是游戏学寂寞模型所使用的基础。

例3:正负反馈

假设:男子A被告知这蛇不会咬人,并需要将蛇拿起并放到篮子中。

通过信息获取,男子A相信这蛇不会咬人后,接受了这个任务。

此时男子高层认知被创建了目标:拿起蛇放入篮子。

同时,因为被告知蛇不会咬人,所以男子就会产生一个预期:安全的拿起蛇放入了篮子。

当,男子执行时,发生下列两种现象之一:

  1. 蛇咬人了。
  2. 蛇没有咬人。

根据男子A的预期,当发生蛇咬人的现象时,执行过程/结果与他的预期不对称,并且因为蛇咬人让男子产生了恐惧感,所以根据例1,男子A对蛇产生了新的情绪记忆。下一次见到蛇时,这部分记忆就会被唤起。

如果男子A将蛇安全的放入篮子内,并且还得到了完成任务的奖励(之前并没有被告知有奖励),且该奖励是男子一直想要的东西,那么男子就会产生开心的情绪并记忆,下一次见到蛇时,这部分情绪就会被唤起。

在这个例子中,内隐情绪与外显情绪共同作用。

  • 一开始,在男子陈述性记忆中,蛇与情绪并没有关联。
  • 当男子执行任务被蛇咬后,产生负性的内隐情绪(恐惧),并且在经过对结果(被蛇咬)的逻辑判断后,男子对蛇的陈述性记忆与负性情绪记忆关联。
  • 当男子执行任务成功并得到奖励后,男子对结果(奖励)进行逻辑判断后,对蛇的陈述性记忆与正性情绪记忆关联。(注意,这里面没有内隐情绪参与)
  • 当男子以后再遇到蛇时,大脑就会调用曾经的记忆
    • 如果是负性情绪,因为是内隐情绪,男子不经“思考”直接感觉害怕。
    • 如果是正性情绪,因为是外显情绪,男子经过“思考”后,愉悦的回忆就会让他产生愉悦感。

这个例子综合的描述了情绪是如何被学习、记忆以及使用了。其中的外显情绪基于认知模型,需要经过高层思维判断才能产生。

观点:有氧运动改善负性情绪的脑机制

有氧运动改善负性情绪的脑机制

论文地址

文章原意:急性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负性情绪。

但从我们对情绪模型的理解,情绪的正负性来源于情绪产生后的高层认知分析。

可以直接被观察到的情绪爆发,实际上是烦躁状态。也只有这种烦躁状态,才能被“降低”,因为它是生理的,与高级思维无关的。

同时,烦躁状态也是杏仁核产生,所以认为,细分后,论文所指的情绪,可能指的是我们知识体中的烦躁。

观点:无情绪与狂躁都是生理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的通常表现为: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这是源自于:“情绪驱动选择”的机制坏了。具体哪里坏了,都有可能。

但因为缺乏这种机制,导致“内啡肽”分泌不足,人会经常处于“烦躁”情况,又会变得狂躁。

所以,无情绪与狂躁都是生理抑郁症的表现。

额叶切除术

额叶切除术 (prefrontal leucotomy),患者接受手术后,会从焦虑转化为极度冷静,情绪难以产生,并长期无正负性情绪的记忆与调用,从而决策有关于“情绪来控制好坏”的条件时,会决策异常于常人。

通常的,双侧额叶损伤会阻止情绪表达,包括:“腹内侧”、“背外侧”,但不包括扣带回。


下一章:三大模型结合
理论基础/情绪模型.txt · 最后更改: 2023/06/07 15:20 由 邪让多杰